English

连锁热中冷思考

1999-03-29 来源:生活时报 贺劲松 熊宁宁 我有话说

初冬的北京城笼罩着淡淡的雾霭,新文化街“好邻居”连锁店生意挺火,收银机“滋滋”吐着购物小票,小店人气很旺。据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报道,像“好邻居”这样的连锁店全国有1.5万多家,有调查表明,城市消费者购买的食品和日用品近一半来自连锁店。

“大众路线”热连锁

一般来说,连锁店的商品价格平均要比大商场便宜5%至10%,经营“大众路线”迎合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,在竞争日趋残酷的商业领域站住了脚。

1998年上半年,全国大中城市的消费者在连锁店“花”掉129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67%,在大商场等业态销售普遍不理想甚至关张倒闭的背景下,连锁店的市场表现尤为可贵。

连锁经营红火,使投资者大喜过望,一个个连锁店很快被连锁公司“复制”出来,“放”到大街上,吸引着半径1公里左右地区的消费者。

走进上海市,“联华超市”连锁店的蓝色招牌时常可见,这家连锁企业的300多家门店1998年上半年共卖出18亿元的商品,比上年翻一番。企业也由此进入规模扩张期,连锁“连”出了大生意。

在经济发达地区,连锁企业经营范围开始向周边地区辐射。上海、北京、广州的连锁经营速度名列全国前茅,占据了全国连锁商业的“半壁江山”,而上海连锁商业发展速度又明显高于广东和北京。全国93家大中型连锁企业上海独占25家,而销售额高达75亿元,超过一半,仅华联、联华两家超市公司连锁店数量就达600多家,除了占领上海市场外,还沿高速公路向江苏、浙江两省延伸。

连锁经营有利可图,引起各地商家的浓厚兴趣。国家内贸局应企业的要求举办了数期连锁经营培训班,期期爆满。

盲目扩张的隐忧

连锁经营红火背后也不无隐忧,并且这些隐忧自1998年以来日趋明朗化。盲目扩张,战线过长。连锁经营以规模取胜,以商品价廉见长,门店越多,商品经营成本就越低,商品价格就低廉,就越具有市场竞争力。但近来出现了一些连锁企业只顾铺摊子,注重门店数量扩张,忽视内部经营管理的现象。权威部门的调查表明,1998年上半年全国93家大中型连锁企业销售额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商店数量的增加,单个连锁店的销售额并没有明显增长。说明整个连锁企业的基础比较脆弱,商业竞争进入白热化后,这类连锁企业的发展显然会受到制约。

靠门店数量增加赢得销售额增长在连锁企业发展初期无可非议,但如果企业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此,则非长久之计。一是消费空间有限,连锁店数量总有饱和的上限;二是连锁店的扩张需要有较强的资金实力;三是连锁业的竞争开始从数量转向质量和服务方面的较量,谁早一些看到这一点,谁就可能占了先。

一“连”就灵的误区

在一些商业企业,特别是亏损商业企业眼里,连锁似乎成了无往而不胜的经营法宝,一些地区的商业企业走入了一“连”就灵的误区,令人担忧的局面开始出现,突出表现在明显的“一哄而上”现象和“重形式,不重实质”的倾向。

在一些地区,有的主管部门不顾企业实际情况,要求商业企业推行连锁经营;有的企业在事先没有对市场购买力进行充分调查的情况下匆忙上马,布点不合理,结果有的连锁店里冷冷清清,一天的销售额还不够支付员工的工资。

更应该引起注意的是,一些连锁企业名不符实,实际上是连而不锁,即只在店名、装修、着装、开架售货等形式上达到了所谓的统一,而在统一配送、统一核算、统一服务标准等连锁经营的关键环节上并无实际建树,更谈不上规模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,流通效率不高,效益不好,“连而不锁”的结果是锁上大门或改作他业。

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说,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营销方式和商业组织形式,核心是规模大、层次少、环节短、费用低、效益高,从而实现有效地为生产者、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目标。

“卖点”变缺点

连锁店是连锁企业的“面子”,很多连锁企业愿意在门店上投入资金,以招徕顾客,但往往忽视连锁企业中必不可少的配送中心的建设。

配送中心是具备进货、库存、分货、加工、集配、运输、送货等功能的货物采购配送机构,是各连锁店的总的供货中心;国外经验表明,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货物配送中心的支持,连锁企业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。但目前不少国内连锁企业认为配送中心可有可无,或是简单地当成仓库的翻版。一些地区的连锁企业的采购送货比例只有30%至60%。人们有时会发现,有的连锁店的商品并不比大商场的便宜,甚至有的还要贵一些。配送中心功能不足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。

价格便宜是连锁店的一大“卖点”,并已在人们的消费心理中形成定势,一旦这种定势由于配送中心的制约而受到怀疑或被打破,连锁店商品价廉的“卖点”就可能变成缺点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